职业发展
职业规划
人生规划

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关注者
472
被浏览
312,108

42 个回答

我们已经帮助过上千同学进行职业规划,对于这个问题,也算有不少的经验。

在回答之前,先问你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你是否清楚了解自己所在(或要从事)的行业?

包括但不限于行业的规模、增速、产业上下游、典型企业分布、人才缺口等等。

2、你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的内在优势和劣势?

包括但不限于是否擅长观察、是否真的乐于助人、是否真的擅长思考、是否对数据敏感、是否严格要求自己等等...

3、你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应该怎么走?

包括但不限于,未来可以从事的职业方向、能够达到的天花板(职业高度)、职业的生命周期、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

4、你是否对自己未来两三年,有清晰明确的职业提升计划?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具体到哪些技术、技能)、管理能力的提升(具体到人员管理、进度管理Or其他)...

如果以上几项你都非常清楚,那么这个回答你可以不看了。

如果你对其中一些不够清楚,那么这个回答值得你花上一杯咖啡的时间看一看。


以下是正文:

都在说职业规划,那什么是职业规划呢?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

职业定位,也就是确定你的职业方向,包括具体职业类型、细分行业、所在城市等,简单来说,就是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事情。

目标设定,意思是指长远职业目标的设定,比如小A的目标是10年后,成为国内知名的谈判专家。

通道设计,简而言之,就是你怎么样去达成这个目标,要经历哪些过程、学习哪些东西等等。

通过这三个要素的组合,我们就可以得到自己的具体职业规划了,是不是很简单?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完善吧——

一、搞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作为职业规划的第一步,职业定位基本决定了职业发展的一大半。

找对了定位,未来稳步前进,个人职业空间越来越大;

找错了定位,未来越走越窄,越来越不适应,白白浪费大好青春。

那怎么做好职业定位呢?

这还得从个人、行业和职业的类型谈起。


首先是个人。

每个个体自出生以来,由于环境和基因的双重影响,到了成年的时候,内在性格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已经基本确定,不会有大的变化。

而这些内在的性格和外在的行为方式,也会深度影响到我们在职场中的表现。

举个例子:小C擅长换位思考、乐于帮助他人,但是却并不擅长数理分析, 他看到程序员薪资高福利好,想要毕业后做程序开发,家里应该支持他吗?

我们理性分析一下,假如小C真的去做开发,限于自身的先天条件等,可能很难在这个岗位上做到顶尖,甚至可能在中途产生厌倦。虽然互联网是个向上发展的好行业,但是小C应该做的,是选择尽量适合自己的方向。

比如从事人力资源,或者从事市场/商务岗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更高的职业成就。

所以啊,选择工作的时候,个人的天赋、性格、兴趣其实都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这决定了自己的优势所在,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那如何确定自己的优势呢?

这里提供几个办法:

(1)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

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可以了解到你的性格优劣势,以及对应适合的工作岗位。

想要专业的职业测评,可以微信搜索“新职语”,不仅有详细的类型分析,还会给出职业推荐和职场建议。

(2)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别人的评价

有时候别人对你的评价可能不一定准确,但仍然可以作为参考。毕竟很多时候,人都有为自己犯错和缺点找理由的倾向,我们很难通过自己认识自己的缺点。


其次是行业分析和选择。

虽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不同行业的差距却非常巨大。

在一个规模足够大、未来仍有增长空间、平均人效较高的行业,个人只需要稍微努努力,就可以轻易取代其他行业10年的奋斗。(拿这几年比较火的人工智能产业来谈,行业从业者,从刚开始入行,收入水平就超过了制造业很多奋斗十年的前辈)

你说是因为其他行业的同学不努力吗?

并不是的,努力只是个人职业发展中影响较小的一部分因素,行业、个人的稀缺程度、资本的青睐等因素,才是决定因素。

这就是选择不同,带来的个人发展的差别。

那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值得进入呢?

这就需要我们仔细了解国内的行业划分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虽说并不一定要选择最大规模的行业,但尽量选择有比较大发展空间、或者有稳定的发展空间的行业,起码比我们选择目前正在走下坡路的行业要好一些。

行业规模在增长,对于从业人员的需求在增加,想要找到一份工作的难度没那么高;另一方面,因为行业发展,产生了更多职业上的增长机会。

所以,在决定加入一个行业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一个行业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但不限于行业的规模预测、增长速度、产业上下游、从业人员等等。

想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行业报告来查询。这些专业的报告,在百度、知乎、36氪、艾媒咨询、艾瑞、中商、腾讯、发现报告等平台都能够找到。

比如我想了解智能家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可以去对应搜索相应的行业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这个行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未来可能的规模预测、典型的企业分析等等,从而帮我们更好地判断自己是否要从事这一行业。

来自36氪

根据报告里面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够大概了解这个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分布、行业规模分析、发展趋势和增长速度,从业人员缺口等等,从而判断这个行业是否值得加入。

而关于行业从业者的薪资水平、能力要求、自己是否有合适的岗位,可以从招聘网站里面查询到,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可以作为参考。

这样你的工作机会决策,才是有理有据的,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更加清晰。


关于职业选择

如果把职业进行细分,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已达1979个,要想在这1979个职业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职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一个完整的企业,可以粗略分成这样几类岗位:

1、研发制造:是企业产品开发的核心,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一般出身理工科,分成不同的专业技术方向,适合在校园深造后进入;
2、市场营销:负责企业推广、营销的策略和落地,包括品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可以细分出很多岗位来,但工作所需的底层能力模型有类似的地方;
3、运营服务:负责客户的服务落地、售后、供应链等等;
4、支持型岗位:财务、行政、法务等等;

当然划分比较粗略,但基本岗位就是这样的组成结构,在中小型公司中,市场营销、研发等岗位属于核心中核心,所以进这类公司最好是考虑这两类岗位。

在大公司里面,这两类岗位同样是占比最高的,职业天花板更高,但其他岗位因为体量问题,依旧有不错的发展机会。

了解岗位之后,我想你大概对职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结合自己的专业、个人技能、测评结果、工作(实习)经历,就可以找到相对匹配的岗位方向。

这样,我们综合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最终的职业规划表格:

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仅仅确定职业方向,还谈不上明确的职业规划,我们还需要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这个目标,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的前辈提供的经验来倒推,确定自己5年以后甚至10年以后的目标。

举个例子:你所在的行业,普遍是10年成为总监、5年经理、3年主管。

那我们在职业目标设定的时候,就应该符合这个实际,而不是马上设立一个“我要在5年之内成为XX总监”的目标。

除此之外,在职业目标设定中,我们不能只有一个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只是梦想,想要落地,还得学会分解目标。

把长远的职业目标,按照时间线,分解到一个个阶段目标上来,才能真正算是完成了职业目标的设定。

比如,我们设定8-10年成为总监的大目标,然后再分解和规划小目标,进而就得到一个职业发展的阶梯图(如下):

三、进行达成目标的通道设计

通道设计,简而言之,就是怎么样去实现目标。

也就是我们通过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知道自己每个阶段该做什么事情。

比如,想要成为主管,我们知道需要掌握几项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2-3年内的行业工作经验、需要完成1-2个完整的项目、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等等。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针对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进行规划:

然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拆分到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了。

基本上就能到可执行的层面,合理又清晰。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最后再总结一下:

1、根据自己的天赋、性格、兴趣等,确定自己的内在优势,了解这些优势可以用到什么样的工作里面;

2、根据详尽的数据分析报告、结合招聘网站和自己的意愿,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从业者的收入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确定自己想要从事的具体行业和细分岗位;

3、合理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有效拆解目标,得以实现目标。


我们是 @新职语,致力于帮每位职场人,找到热爱一生的事业。

公众号:新职语

编辑于 2020-08-30 14:25

职业规划离不开人生规划,所谓职业规划,本质上还是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具体职业有几百种,但职业性质就那么几种,具体职业比不上职业性质重要,因为职业性质决定你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谁也看不透一辈子,甚至连近五年都存在很大变数,但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的认定和选择,可以决定你的人生基本不会走样。

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做多久?这是职业规划中三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学阶段就应该解决前两个,不然一旦进入职场如果不是心理和技能特别强大的话就会被现实推着走,失去了主动性,就像一个人在洪流中一样被浪涛裹挟着踉踉跄跄不由自主往前走,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上面所举的反面例子皆如此类。

具体到职业选择其实就两条大的道路。

专业和职业选择是个特别头疼的事情,最核心的纠结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哪一行,具体什么职位,因为还诞生出各种人格测试性格测试,但是还是一头雾水,这样,不妨复杂问题简单化,根据职业规划的最常见轨迹和特点来个划分,大方向确定了,就会少大部分烦恼。


虽然职业和行业、个人发展路径很多,但大范围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专业型(专才型),第二种是事业型(通才型),这都没什么标准含义,算是自造的词语。


专业型(专才型)

针对职位和职业,就是偏螺丝钉型、技术型、可以干一辈子的,比如教师、医生、会计、律师、某领域的工程师,以及其它工作内容比较固定的岗位,属于硬实力范畴,学历和学校相对要求高,公务员也勉强算是这个范围。

针对发展路径,基本上个人适应组织。比如你进入一个组织(可以是学校医院也可以是企业等),不想升职的话只要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就行,当然能力强可以做的更完美,不需要主动出击做什么,这类组织一般是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研究机构、国企、央企和大型民企、外企等。这类组织的制度、文化、流程、升迁路径都比较固定,每个人都是细分的螺丝钉岗位,你的存在感是建立在组织上面的,离开它你什么都不是,就得从头开始,组织离开大部分人都没问题,构架和机能在,重新招人就是,个人谈不上话语权,就是去适应去迎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干的更好,即便升迁到中高层,这种特点依然很明显。

这种情况换部门是成长的主要路线,你不用担心离开熟悉的领域而失去机会,比如体制内大部分中高层领导都是专业技术岗位一步步上来的,技术——主管——部门负责人(已经是偏行政事务了)——高层(纯行政事务)。

这个类型成长轨迹比较类似,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专业技术能力最重要。

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的专业基本上都在上面体现了。

事业型(通才型)

针对职位和职业(一般不是有具体工作内容的职业),一般是行政人事后勤总务管理、各类运营、企划、销售、市场、业务、创意,这类职位自由度相对比较大,也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每个企业差别巨大。一般是灵活度比较大,比较有活力的中小企业。

想要走这个路线,专业技能不是最重要的,综合能力,软实力(沟通交流管理统筹协调执行能力)要强,可以称之为可迁移的能力,学历和学校相对要求低。你要明白你的收入实际上不是来自于组织,而是市场。

想走这个路线,必须明白你绝不能把自己绑在组织上,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离开,组织就是锻炼你的地方,换个组织你不需要从头开始,综合能力,软实力在,又对某个行业熟悉,到哪儿都不怕,相反组织反而会比较依赖你。要明白你做的不是具体的职位,而是一项事业,一项可以随时更换组织,可以自己干的的事业,所以你的大腿是市场,你必须牢牢抱住它。

你不用去主动适应谁迎合什么,你需要的认可来自市场,来自社会,而不是上司,因为你可以随时更换组织,而且这种更换相当于升级打怪,你会越来越强,这个发展路线到最后,很多人都走上了创业之路,以及成为组织的合伙人。

这种情况换部门是忌讳,将会失去主动权,你会因为离开熟悉的领域而失去机会,比如你在业务部做的挺好,突然让你去行政管理了,职业发展路径就被打乱了,如果在体制内没关系,但是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会导致你无所适从,你只有在业务领域深耕细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不了换个地方继续干业务就是。

这个类型成长轨迹千姿百态,基本上无法复制,人脉和专业领域管理能力最重要。

跟专业型(专才型)相比,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的专业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说比较对口的那就是开放性的交叉型的,越开放越交叉越好,管理学学、经济学类、文史哲都算,尤其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工程和科学、公共管理、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被诟病比较虚的专业。

当然以上都是相对的,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就看自己哪方面的特点更突出。

在专业和职业上的烦恼,甚至中年失业,基本上都是把两者类型搞错位了。

明明是事业型(通才型),偏偏做了专业技术人员,明明是专业型(专才型),偏偏选择了打拼,结果造成错位和扭曲,要么因为这些而自暴自弃,然后被裁员,要么一条路走到黑,一辈子都别别扭扭,总是意难平,真正能在这两者之间游走自如的高手屈指可数。

在灵活性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你要是按照专业型(专才型)发展自己,稳稳当当、不紧不慢,当大环境不好时就会被裁员,被裁员后也无法像事业型(通才型)那样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去向。

而事业型(通才型)如果长期待在活性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也会受到各种瓶颈,这时候就要树挪死人挪活了,不然企业就会觉得你的作用也停滞了,但待遇太高,会开你。

要想不中年失业,首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业型(专才型)、事业型(通才型),然后根据这两种路线去完善自己,无论是技术还是能力都做到极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事业型(通才型)还要选择好的行业,或者及时更换。

编辑于 2019-04-17 13:51

题主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所以我这边提供比较系统的思路分享,希望你和有同样困惑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我想从三部分展开我的分享:(请题主及其他知友各取所需)

  1. 职业规划适合从什么年龄段开始做,不同阶段怎么做?
  2.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五大通病
  3. 职业定位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第一,职业规划适合从什么年龄段开始做,不同阶段怎么做?
根据我在做职业规划师的这些年中接触的数以千计的职业规划案例,我发现职业规划开始的最佳时间是十年级,也就是高一。当然如果你已经错过了这个时间点,也不必着急,开始动手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为了之后更长的人生道路。

为什么说从十年级开始就要做职业规划?
因为现在很多的学生在面临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之前,往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大方向上,先做一个前瞻性的一个预判。也就是说,我们在高中阶段虽然还不会去涉及到非常详细的一些职场当中的一些具体情况,但是我们在本科阶段过程当中,比如我们现在非常推崇的一种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我们是建立去搭建我们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在过程当中的话,我们看到在通识教育之前,一些顶级的高等教育学府,已经开始去要求学生,虽然要全面发展,但是必须要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在特定的一些学科发展方向上,在特定的一些能力的点上要有针对性了,所以我们说在学科上,我们对应的其实就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去从事职场上的一些还是社会上的一些工作或者商场上的一些工作,它其实都要倒推回来,来影响到我们的大学本科阶段的一个职业发展方向该怎么去选择。
在高中阶段,十年级开始,学生左右脑的这个优势劣势上,从家长的角度可以去理解的这个道路的选择面上,未来的机会的选择对上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拿捏上和预判上就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理工科上,或者是在文商课上,他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那么对于我们选择本科阶段的专业,就是有非常不同的这种启示的。在理科上我们往往说,理科当中的数学物理是一家,生物和化学又是另一家。所以啊并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吧?它还是有差别的,对吧?那我们怎么来选择呢?就是刚才我说到的,在高中阶段我们就要有大概的一个概念,说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想往什么方向去走,以下是我所绘制的一个思维导图。

这个图当中我们把学科按照左右脑划分,共八大类专业,其中,我们看到在职业发展方向上,后边的高等教育进阶的这个阶段,比如说研究生硕士博士阶段当中,本科学理科能够继续往法律方向去走,也能走得到商科,但走不到文科,他还能走去学工科和农科,而工科的呢?如果本科就能学工科的话,它未来可以往商科,交叉领域纯商科法律或农科去进行转型。在这样一张图当中,我们回头可以看到不同的专业,在本科的阶段过程当中,是否要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所对应的方向就要一步到位,对吧?

其实往往并不是这样,我们更建议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有可能的前提下,我们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一些把基础知识打扎实的这样一种学科方向,比如一些最基础的数理方向,最基础的人文社科方向,这往往是我们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家庭会去考虑的了。而像前些年那样,一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是从就业竞争力和求职应用角度“比较功利”地去考虑,一窝蜂地本科阶段选择商科、工科。

在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做完职业规划,并且顺利的进入到本科高等教育阶段的之后,我们下一个职业规划的黄金时点就是在我们学生大一结束之后,在大二结束之前,也就是大一的暑假之后,为何大二的暑假之前要再做一次新的重新的职业规划?因为我们讲到职业规划当中有一个模块是必须要去进行分析的,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三观,其实就是我们的职业观职场观,那么这种三观的定型对于我们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呢,可能还没有那么的固定。

在本科阶段过程当中,随着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通识博雅教育阶段,它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了和更多的一些社会的一些接触了,也对于一些特定方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证,是不是自己会喜欢理科,当中是生物化学呢,还是数学物理呢,还是人文社科呢,还是对于经济学或者商科方向法律方向感兴趣呢?在这个时候我们重新来给他做一次职业规划,希望他能够在结束通识教育之前,我们要给他再做一次基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倒推回来的学科选择方向的这样一种规划,对他选专业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一个参考的这种意义。

当学生选定了主专业之后,我们还需要给学生进行一个补充性的,特别是针对于行业分析的,以及我们倒推对应的职业发展方向,该补足哪些背景的一个补充性的职业规划。为学生去定制一个从大三上学期一直到大三下学期的职业规划,如果未来想深造研究生申请的学生,那么他就需要好好利用好这大三的整个一个学期间寒假暑假来有针对性的垂直性的聚焦性的去积累,去提升自己的一些相关的课外背景。对于最顶级的大学来说,他们更看重的一定是你的应用实践的能力,以及对于特定领域的执着和热情,而不是在学校过程当中的一个漂亮的成绩单。所以这个职业规划到本科的这个阶段,对于我们能不能够顺利的深造后区的一个硕士博士阶段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对于一些希望在本科阶段毕业之后马上就求职的学生来说,同样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有提到过的是用人单位一些高端的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招聘单位他们更看重的这个学生,并不是他毕业于哪个学校,当然学校的背景也要基本上符合用人单位的一些基本需求。

与此同时,在大家都是来自于一些还不错的学校背景的过程当中,或者同级别学校的背景的学生的比较过程当中,他更多的看重其实就是一个应用能力,体现在你还没有正式进入职场之前,你有怎样的一个学以致用的能力,已经能够取于你的同龄人,与你的同期实习生,与你的周围的一些这个竞争对手差异化开来的。

在这个方面,我们在整个大三的过程当中,在大四上半学期要开始找工作之前,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特定领域的聚焦的经验积累。如果进入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建议学生在开始研究生阶段之前,我们往往申请一些非常顶级的大学,在拿到offer再确认能够被录取之后,距离开学前还有大致4-6个月。这4-6个月我也建议大家再做一次职业规划,看看这4到6个月怎么去最大化的利用好,来解决我们目标的就业方向的这个所需要的一些背景。

对于今后直接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我们也建议学生在拿到全职工作的offer之后,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以及在开始工作之后的差不多半年到一年过程当中,我们要再去做一次针对职场生涯发展的短期的这样一个职业目标的一个定位。所以我们看到其实职业规划从我们高中阶段开始到我们本科阶段结束之前再做一次。

面向后边我们是否要再进行研究生深造,还是直接进入职场的一个职业规划,再到我们拿到研究生录取的offer或拿到全职工作的offer,开始工作之前去做一个更好的一个前瞻性的一个精准的一个定位规划,再到我们进入职场之后,我们还要再去做一个短期的规划,甚至到了职场发展的中后期,我们还要再给自己定一个长远的一个目标。

因此职业规划贯穿于我们整个成长经历过程当中的各个重要的节点,重要的环节。职业规划应当分阶段的去做,并且在不同阶段呢要有不同的一个做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我们整个成长过程当中,能够有不断的正确的大方向,还能够有不断及时的方向的微调,来确保我们职业发展的顺顺利利。

第二,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五大通病

在国内职业规划这个行业其实已经出现20年左右了,但几乎无一例外得都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

传统的职业规划的内容较“虚”,由于传统的职业规划覆盖面极大,几乎是全学科的职业规划,因而导致那些规划往往从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的高度,以接二连三的寓言故事和哲理去阐述职业规划,而缺乏实际实在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我们知道要阐述清楚一个问题让大家更好理解一个道理,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讲道理,比如举例子、列数字和作对比等,而传统职业规划更多的只是讲道理,所以往往大家读完后的一刹那会有喝了心灵鸡汤般的良好感觉,却从第二天起床后开始继续迷茫,之前是怎样接下来还是怎样。

因此如果像如上这样的职业规划行业,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我不太看好,至少在还没有很成熟的能解决以下几大通病(死穴)的模式出现前,会很难被市场大众认可,实际上也很难真的为客户解决职业规划的问题。

我过去几年间经过大量实操得出的五大问题如下:

  1. 依赖职业测评,缺乏行业分析
  2. 信息检索与判断能力不足
  3. 无法匹配自己“兴趣”和职业
  4. 有方向,不试错或半途而废
  5. “专才与全才”本末倒置

1. 依赖职业测评,缺乏行业分析
职业测评所考察的维度太少,导致给出的建议往往又广又泛,或者并不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在方案的“可行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你比如说,之前遇到“商业分析师”,什么是商业?什么是分析师?投行分析师,银行理财经理、市场营销是,数据分析是,会计审计呢,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
2. 信息检索与判断能力不足
互联网一度让人误以为历史性地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性的鸿沟。。。然而,信息大爆炸后确实增加了我们对筛选和判断相信有效价值性的挑战。。。 建议各位今后还是慎用度娘,或者至少掌握一个出色的从搜索引擎中筛选与判断有效信息的能力。否则片面性(细分隔行如隔山)、碎片化(因为时间和篇幅问题,使得所论述观点里支持观点的论据不严谨不充分,但又因为信息不对称,一般人无法辨别)、主观化(各自成长经历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立场角度不同)、群体标签性(什么样的人有时间,在网上出于什么目的发表什么样的分享?)会让信息变得更为不对称,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自以为找到了答案。。。
3. 无法匹配自己“兴趣”和职业
绝大部分人都没法匹配自己的某些具体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更多兴趣应当回归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被认可被需要”等精神层次上,同时,也有一些行业的职业可以实现两者的兼容(以下第三点职业定位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会做具体展开,怎么)
4. 有方向,不试错或半途而废
职业规划不是用来看的,职业规划不能做完就完,应该及时付诸行动去实践。
5.“专才与全才”本末倒置
技多不压身?职业规划没特别明确的时候,跟风去考证,其实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然后。。。这些学生疲于校内学业压力和考证压力,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是错找方向,考得证书往往涉猎广泛,多个行业均有沾边,也就是我们说的又泛又杂,缺乏垂直度和深度,记得在我读书那个年代,就有很多人跟风一股脑把计算机二级、商务英语、CPA、CFA等接二连三地考,过程中还由于精力分散导致一些考证以失败收场。而相比之下呢,有的同学通过实践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方向后,有针对性地聚焦在特定专业方向的考证上,因为目标明确,精力聚焦,也确保了他们有更大成功率将有含金量的难度较大的敲门砖顺利拿下。学商科的学生都会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充分运营好一些实用的经济学常识,就比如这边的“机会成本”概念,在做一件事以获得某种收益而因此不得不放弃做另一件事所可能产生的收益。对我们大学生和寻求新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要深刻明白这个道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两只兔子同时追,一只也抓不到。

关于职业规划方法论具体可参考我之前写的:

第三,职业定位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在我职业规划方法论中(如上图)的可行性分析中的第二部分是“行业分析”,而其实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行业”外还应该对“平台”“模式”(展业过程中服务的对象和方式)这两个维度来综合分析,以此帮助优化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规划的适配合理性!

下图是我绘制的——【职业规划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1. 行业(及细分)
  2. 平台(国际、国家、社会、市场)
  3. 职能(及子职能)
  4.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
图一:【职业规划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另外,
在先前我的职业规划方法论 陈思炜:【2019更新版】职业规划方法论(必读)「附」专栏百篇文章导航目录第一大模块“自我分析”过程中提到的“职业定位和规划中绝大部分人难以将生活中的兴趣与实际职业工作结合,更多的兴趣实际是通过工作过程中成就感、个人价值实现满足感、被需要感等这类抽象的兴趣体现的”。

然而,
如果在结合了以上4个维度的基础上来更多元化组合式设计的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还将提升“我们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融入进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不少知友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市场”为前提下的职业选择,即服务于“企业”,在这里,为简化模型和便于各位理解,我在以上模型基础上去除了“平台”这个维度特别绘制了下面这个“三维度模型”,我将通过一系列案例来带大家结合模型图理解本文所述理论该如何应用于我们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图二:【职业规划行业分析之】细分、职能、模式、平台多维度组合模型图

注释:
模式——在模型内引入“模式”这一维度,指的是我们在职场上工作过程中所面对的客户类型及相应的展业方式,我将其分为2C(面向个人客户)和2B(面向企业客户或群体客户)两类。
不同类别的模式下求职成功进入该领域从业(顺利求职获得录用)的门槛不同,在进入职场后职业发展过程中对平台的依赖度也有较大差异。
比如:
其一:
对于销售类前台岗位而言,在同级别比较下(比如拿投行部与财富管理、家族信托来做比较)在2B模式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能否自带客户资源”的考量要求相比2C来的更高(拥有2B所需客户资源的难度也比2C的更大),这也使得入职门槛变得更高,以券商投行部为例,在达到明面上的一些招人要求后( 陈思炜:如何进投行,基金或证券公司?学历不够真的无缘金融行业?)如果求职者并不具备足够匹配的高质量社会优质潜力型企业资源,那么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将大幅下降。

而对于2C来说,比如财富管理细分方向的销售岗,同样在对客户资源有隐性考量的情况下,C端客户的获取从潜在客户基数来看难度便低了不少,设想一下,满足上市条件且有需求上市、且愿意接受某家投行帮忙运作(能与特点企业搭上关系的人可不止一个!)的在全国范围内能有多少?

其二:
对从业者来说,2C模式下对平台的依赖度更低意味着更短积累期、更低门槛的独立作业机会(包括以自由职业者、工作室模式或正式组团队创业),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2C获客更为公平便捷、O2O平台愈发成熟助力斜杠青年们越来越“斜”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在职人士已然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觉悟”,相信在我之前写的关于前北大网红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老师知识变现和下海创业事迹仍历历在目。( 陈思炜:单1套网课热卖近8000万元、从北大离职,如何评价网红教授薛兆丰?)

而2B模式下,整个积累周期就会久的多,得益于平台的资质与背景获取的B端客户的确会显得更为高大上,因而也让从业者们显得无比光鲜,但这类企业级客户与个体从业者之间粘性却要远低于2C模式,因为企业级客户作为组织形态存在,理论上搞定和几个领导的关系就能稳坐泰山的可能性也是基本不存在的,简单的道理:领导会换,利益为上,市场多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即便有强大的2B资源的从业者其实也不算完全的例外,如果某个从业者拥有2B资源,那么一般其转向挖掘2C资源(如流量)的空间也是成正比的),随意跳槽或自立门户时不得不面对“行业准入许可证、牌照等资质问题和企业级客户难以割舍的对大平台大品牌背书下的更强合作意向”的巨大挑战。

总结:
这里罗列2B和2C模式以及阐述以上两点并非引导所有人一边倒得选择其中的任何一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为了避免很多人仅因“高大上”便一窝蜂去勇挤独木桥,我才将2C模式下的特征及其余2B模式的对比做此阐述,并将此维度纳入“行业分析”大模块之内供职业定位以参考。
回到我的职业规划方法论中“人脉”这一模块中,我一直主张的还是要评估好自己的优劣势,有的放矢不盲目即为最适合自己的。
并且,正如上述第二点第三段所述,拥有2B资源的很多情况下打通2C资源网络并不是什么难事,再次可见没有绝对孰优孰劣,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案例一:(见下图三)

  1. 行业(及细分):金融→投资→一级市场→投行部→分析师
  2. 公司:证券公司
  3. 职能(及子职能):销售
  4.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2B-服务于企业客户
图三

案例二:(见下图四)

  1. 行业(及细分):工业→制造业→快速消费品→食品→宠物食品
  2. 公司(及平台):甲方公司(其他属性未定,但排除乙方)
  3. 职能(及子职能):市场营销→广告→文案
  4.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有宠物喂养需求的群体客户(B2C,属于2C类,不直接接触C端客户)
图四

案例三:(见下图五)

  1. 行业(及细分):市场营销→广告
  2. 公司(及平台):传媒公司、广告公司(乙方类为主)
  3. 职能(及子职能):市场+销售+服务
  4. 模式(即服务对象和方式):2B,主要服务于甲方公司客户,除部分执行团队或执行环节外基本不接触C端客户(接触过程中一般也是以间接形式和身份)
图五

案例解析:

  1. 职能有时也可以是行业:比如市场营销可以是企业(甲方)的职能,也同样可以以行业的身份出现来服务于甲方企业,其实质也正是因为甲方类客户该职能上普遍的需求,当需求足够大且外包此部分给乙方的情况下成本更低、质量相对可控时,该职能变可能演变为行业。
  2. 同样的职业定位下,一般情况下服务于甲方优于服务于乙方。比如定位出的就是市场营销这个方向,那么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明确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后,是服务于甲方(图中的职能)还是乙方(图中的行业)?从门槛、工作内容所处链条重要性和系统性角度、从对个人成长等很多方面来看,如果做的内容都在同一个细分方向下,进入甲方做市场营销相对优于进入乙方,为避免误解,再强调一下,我们所的是平级对比,比如世界五百强快消品最大的公司的市场部岗位比较世界上最大的几家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的岗位。
  3. 第2点中我之所以要举具体的例子,正是想在第3点里说明一下(又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点):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由于一些甲方提供的岗位要求过高,使得类如应届毕业生群体更应该优先考虑乙方,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部和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咨询工作相比。
  4. 在考虑行业和服务对象的时,建议综合考虑评估一下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人脉资源,尽可能地还是要避开夕阳行业,只有顺势而为,方能有更大作为
  5. 在职业规划这点上我总是强调“聚焦”,这个概念在以上模型图里也是全面贯穿的,在新增维度“模式”上,我们在做职业规划时也应有所考虑是否可以一定程度上聚焦,比如还是以市场营销为例,在不同的产品及其对应的消费者群体下市场营销的运作差异巨大,如果我们能在求职之前几年便有所侧重,那么应届生求职过程中针对性将力集中在特定行业的公司上,效果会非常显著,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别人只能对该行业说出个一二,后几天还得分别应付不同行业的企业面试,而你可以滔滔不绝,也不用瞻前顾后一天天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别的行业的特征,甚至你还可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创新的思维,不用多说,还会拥有非常相关行业的实习经验,聚焦的力量是不是超乎你的想象?

全文总结:
在系统地制定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过程中,借助以上模型的思考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

  1. 挖掘兴趣与职业的结合的可能性(在几个维度上都有机会找到传统个人兴趣爱好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思维局限之三级跳:
  • 第一跳:跳出“职业要与兴趣(直接)匹配,否则无兴趣=低动力=难成长”的误区
  • 第二跳:跳出“只有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方能找到兴趣”的误区
  • 第三跳:跳出“选择职业时仅考虑公司、行业、职能、模式中某一两个”的误区

2. 在定制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过程中新增考虑一个维度“服务对象(模式)”,根据我的职业规划方法论体系里“人脉”等维度的结合来评估自己对2B或2C的模式会有所倾向。
3. 深度理解职能、行业、服务对象之间关系,从甲方和乙方的新层面来补充思考职业规划的定位问题,也从行业发展的朝阳夕阳角度综合做定位。

备注:
我将我所理解的各个职业发展体系绘制成图并分享于我的专栏文章里绝非要“正确答案”的姿态来做任何灌输和说教,恰恰相反,正如我能陆续更新这些模型是源自我从平时工作过程中案例的积累与复盘、学员们善意的建议和启发、与身边背景各异的熟人或陌生人发生的探讨甚至争辩,因此我和团队一如既往地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以便于我们不断优化这些模型,并帮助更多的有着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困惑的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答案”。

总结:
此篇回答我共从以下三点分享了我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职业规划适合从什么年龄段开始做,不同阶段怎么做?
  2.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做不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五大通病
  3. 职业定位之——职能+行业+平台+模式四维定位模型


其他参考:

课程传送门: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想邀请你帮我做三件事:

  1. 点一下「赞同」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内容【收藏之余不要忘记点赞哦】
  2. 关注我 和 我的专栏,持续关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优质内容
  3. 关注公众号「知己职彼」(搜yourcareer) 首发干货等你来学

感谢支持!

编辑于 2019-04-27 11:24

本人也是15年的毕业生,作为一个原本视“职业规划”为shit,后来视其为方法论的我来说,很想回答一下楼主的这个问题,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本人在一所非常不起眼的二本师范院校读书,由于高考分数不高,被调剂到了我们学院最差的一个专业,全专业共36人,去年的就业率在6/36。最可笑的是,我们的专业在2014年停招了,当别人纷纷在考虑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的时候,我们的专业停招了,你说我们的就业前景如何?我也不是什么学霸,平均绩点(2.5/5),从来没有拿过奖学金。所以从学校背景和学习成绩来讲,我可能还远远不如题主。

在以上做了一段介绍之后,你应该也能看出我手也是一副上烂牌,你这个时候再去后悔什么高中没有好好读书,抱怨什么大学不好都没用,你要做的就是“职业规划”。

在说职业规划有多重要之前,我想先说说以前我眼中的“职业规划”。我们大一进入学校后,都会被辅导员抓取听什么“就业指导课”,会有几个好像有丰富求职的老师(但其实就是几个毕业后就到学校当辅导员的学长)跟你说什么叫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有多重要!别人能不能听进去我不知道,我是一点都听不进去,一是:初生牛犊略带叛逆我不根本不想走一条“被规划”的路,另外刚进大学,我更关注的是隔壁班哪个女生漂亮,今天NBA谁又赢了谁。所以我大一大二的生活几乎都是在篮球场和寝室的电脑前度过的。

转折来了啊~~~~~~~~~~~~~~~~~~~~~~~~~~~~~~~~~~~~~~~~~~~~~~~~~~·~~~~

我就不用过多篇幅和词汇来描写我大学刚开始的生活了,可能大家都差不多。哈哈,其实也就是表达大二之前压根就不知道什么狗屁职业规划。

大学有一类人学习虽然过得不怎么样,但他们过得很精彩!爱阅读的人找到了图书馆,爱打球的人找到了篮球场,爱唱歌的人找到了合唱队·······最可悲的是我TM连爱好都没有,我连自己喜欢做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会接触到很多励志、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东西;虽然很多现在东西因为太空太多饱受很多知友排斥,但是感觉那个时候就因为这些稍微浅显易懂的正能量,给迷茫的我一些指点。什么李开复老师的微软演讲21条、马云老师的励志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俞敏洪的演讲····翻来覆去的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慢慢的从那时快起,我就暗示自己,男人这辈子一定要有点出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对,我行的!(成功学都是这样的····)

但是!!!我只知道我想做出点成绩,但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职业规划是:我要如何规划我未来的职业?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兴趣培养(在我们连自己以后想做什么都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大刀阔斧的说要规划,实际吗?


so···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兴趣培养的?(个例、仅供参考)

我喜欢音乐,那我好好培养,以后当个歌手?我喜欢篮球,那我好好培养,以后当个球员?

·······打住打住·····结合自身考虑,实际么?这个时候不是童言无忌的小时候了。我们应该培养一些能成为未来的兴趣。

一、寻找你的兴趣切入点

你说说我们2011年进入大学那段时间什么最火?我所能接触到的有几个东西:IPHONE4、微信、淘宝、小米、人人、飞信······,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听到小霸王、GAMEBOY、ps2这些东西我就很激动,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就是觉得他们很牛的样子!小时候小霸王改变了你的童年、长大了IPHONE4改变了世界。他们为什么这么牛,于是我就打算用点精力去研究一下。

二、深入你的培养兴趣

深入了解一项东西是意见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你从0开始起步是最难熬的阶段,因为你有很多东西都不懂,什么是IPS视网膜屏幕?什么叫分辨率?什么是SNS?什么叫LBS?什么是电子商务?谁是张小龙(我只听过李小龙)!?这个时候你就要一个一个去百度百科了,适当的还可以把他记下来。······当然我们在培养兴趣的时候一般也会发现:我好像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喜欢这个东西?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还是像上述“一”说的:找好切入点,这个时候让你去做一些考古之类相对小众的兴趣,真的很难坚持。 幸运的是,在逛过一些论坛、看过一些互联网相关的书之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就像喜欢上某种东西一样那种感觉,可意会不可言传~~每天没事的时候看一看,有空的时候想一想。

三、将兴趣点和职业结合

如何将兴趣点和职业相结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喜欢教书育人你就去当老师,你喜欢救死扶伤你就去当医生,你喜欢研究学术就继续深造。但在我看来,我们90后很多人是不太想从事这些传统的行业(通常从事那也是他妈逼的!),感谢时代和科学的进步:在每一年都是就业最难年的时候,没想到有那么多职业在等着我们。你喜欢唱歌但是成不了歌手,没事!你可以到某互联网公司去担任音乐播放器产品的编辑,把你喜欢的音乐推荐给听众;你喜欢体育喜欢整天看足球和NBA但是成不了球员,没事!你也可以去虎扑、新浪体育、腾讯体育;你喜欢购物化妆,可以到美丽说、蘑菇街、聚美优品去当买家推荐·········实在不行,你说我什么都不喜欢,我就喜欢争钱,那更简单,现在在找销售的很多很多,而且门槛不高赚得不少。

四、为职业做针对性的准备

说到这我就不敢这么长篇达到大道的说了,知乎大牛太多,只要你搜索“我想从事XXX职业,要做哪方面的准备?”马上会蹦出很多前辈和行业大牛来跟你解答。

你可能先看一下哪些公司在招相应的职位,这些职位的要求是什么?然后就打怪升级一样一样去克服了!至于能不能打赢就看你自己了!

五、理论+实践

我们学校知名度、排名不高,不是什么985/211,平时那些公司大多来来这些公司校招的时候,看你名校出身,有几个项目经验、绩点靠前、拿奖丰富什么的几乎就开OFFER提人了。我们学校平时连宣讲会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跟他们比?

理论知识:看书!这个是唯一出路,别指望什么十天搞定GRE,三天学会编程什么的,就是老老实实的看书,当然要有选择的看一些好书,这个又要去问知乎的大牛了。

实践经历:找实习!不要计较过多得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找实习!互联网去不了BAT,卖车去不了BBA,那就去小一点的公司,也别抱怨找不到,那些创业公司什么的肯定是缺人的。慢慢的从一些底层的东西做起,你会碰到一些你想做想学的东西的。

六、总结提炼

将自己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加一加,提炼总结!整合出一幅适合这个行业、这个职位、这家公司的牌,然后在校招的时候:打出去!你是三个王带一对2,还是留着一个3缺没有出牌的机会,那就看你大学四年的准备了!

尾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职业规划、但是毕业前了才知道,原来我之前做的每一步都好像是在做职业规划!所以,如果我能早一点知道这些,早点针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或许我的大学会早日摆脱迷茫! 因此,职业规划很重要!

什么职业规划,说得不够接地气,我斗胆重新给它下个定义:

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怎么做?=职业规划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历,我是从大三上开始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然后慢慢按上面的一步一步走,有一句话送给你:“现在出发,永远都不晚。”

向想进入互联网行业同学推荐几本书:希望他们也能成为你迷茫路上的指路明灯。

《沸腾十五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从零开始做运营》、《周鸿祎的互联网思维》、

《平台战略》、《我看电商》·····

发布于 2015-02-09 21:47

做职业发展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是不是想一辈子,或者说想大半辈子打工打下去。如果你的理想不是打工仔,那就别操这份心了,赶快该干嘛干嘛去吧,找尽一切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自己去摆个小摊、穷游都可以,这些活如果都能自己搞定,相信对你的帮助不是打工能比的。记住,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尝试、体会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等一切想清楚了,有了这个想前进的方向,我想,只要是一个智商正常、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平均的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都能过上舒坦的生活。

==========================分割线===============================

上面扯得有点远了。

作为一个面试过几万个人、接触过上千个工种的HR,就我看到的和想到的来说,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案是你可以做一些中短期职业方向的考虑,别做特别长的,例如十年、十五年的规划。原因很简单,计划跟不上变化。你在十年前的水平绝对预见不到这十年的各种变化。打个比方,十年前搞IT 挺高端大气上档次吧,现在已经变成了码农,那你当年要成为java 专家的想法在目前还有意义嘛?再比如,你十年年前作为应届生加入微软和诺基亚很爽吧,很被同学们羡慕吧,好不容易做到一个中层的mgr,正想往Director 靠拢和其他mgr 勾心斗角时,哪曾想到突然公司来了个re-org, 把中层都给裁了呢?

所以说,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是给自己一个中短期的职业目标,等你到了那个目标以后,再根据个人当时的情况,包括自己的能力、态度、个性,行业趋势发展,加上你的家庭、生活阶段的情况等等再给自己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下一个短期目标。也许这个定的小目标和你十年前的想法已经差的很多了。但是显然这个时候定的目标更适合你吧?!把这些个小目标串联起来,就可以不断地在逼近你一开始的梦想。

当然有人说,都是小目标,不系统,不连贯,还是太或然,这么搞下去,哪能称得上是职业规划呀。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我们只有不断拥抱变化,才能把各种变量放入自己的计划里面,做出更好的评估和判断,如此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最后补充一点,别去盲信MBTI, DISC,OPQ,大五人格、色彩心理学啥的,这些测试里面最牛逼的报告的信度和效度都不超过50%,反过来讲,他的报告有超过一半的概率是在瞎说,还不如扔硬币的概率高。一些职业顾问的说辞也就参考参考好了,他们说的都不会超过他们的历史经验,而这些经验通常都很狭窄。就算是马云自己,刚做阿里巴巴的时候也不知道天猫和淘宝能这么大吧,那你又怎么可能预知目前从事电子商务和物流这么有价值?而五年前的我们谁有会去做智能手机呢?反过来讲,以前有价值的事情现在都已经变得一文不值,悄无声息地没落了。如此事例实在不胜枚举了。

记住,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自己,你最想要的职业发展永远只要去问你的心就好了。

发布于 2013-09-12 14:10
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45 播放

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发布于 2023-07-12 11:33· 30 次播放

谈及职业生涯规划,我只想说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

就是做测评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然后自己和职业做匹配,再规划个实现路径,再就是写简历、准备面试找工作?

就是每次找工作时、或者工作遇到不顺时,才想起来查查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或者找个职业规划咨询师,临时抱佛脚似的规划下,出个职业生涯规划报告?

为何看到身边很多成功人士,也没见他们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做什么测评啊,何解?

放眼望去,为何做职业规划的人,都是迷茫或者认为目前发展不那么成功的人呢?

职业生涯规划,最该规划的是什么?


——————————————————————————————不怎么华丽的分割线

我先把我的论点结论抛出——职业生涯规划,本质的规划是基于个人职场优势构建的主动规划。

且听慢慢道来。


1、谈到个人优势,很多人都大谈特谈自己有XX经验、XX技能、XX资源,什么才是优势?

优势是个合集,包括了我们容易想到的知识、技能、资源,也包括了我们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自己——底层的特点,也就是潜质、兴趣、价值观。

知识、技能、资源这些后天都可以积累、获得,当然技能积累也十分不易,然后个人潜质、志趣(请注意,我说的是志趣,而非表面的兴趣)、价值观却是后天很难改变的。

当前的技能、知识可以让你把一件事做的良好,而持续来看能让你把长远的一份事业做的出类拔萃的,靠的是你的潜质、志趣和价值观。

很多美术学院的学生素描、结构这些基本功都很扎实,甚至比画家还强,但是如果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独特的审美视角等这些天赋,却成为不了画家,因为其画作没有思想、灵魂。

所以了解自我潜质很重要。

2、如何了解自我潜质呢?那有人说,这好办啊,职业生涯规划里,不是有很多测评吗,于是各种测评工具狂轰乱炸,就了解了?

很多人拿他们做过的各种测评报告给我看,我发现很多人这些测评标签上的评分差距拉的不是很大,换句话说,测评出来后,他们的特质、特点并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有的人会明显,有的人就不明显呢?难道说自己太普通,就是个没特点的人吗?

实际不是,更多时候是因为不够了解自我,所以做测评问卷时,总是些模棱两可的答案。

你可能马上会反驳:这不废话吗,要是了解自己,还用做测评吗?

这就是大家对测评工具的误解,这种快餐式的了解自我的方法,只是对自身特质的一种辅助式的梳理,如果你够了解自己,用它能帮助你更加清晰、系统的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但若不是,你寄希望于通过这么几十分钟的测评就认识自己,那是扯淡。

认识自我是需要持续一生去探索的事情。如果说非要想快的话,如果以前你从未系统、深入的想过这些事,那也至少需要两三年去内省、观察自我。

而能称得上有效的方法,就是德鲁克,这位管理大师,管理学开山鼻祖,提出的一种方法——反馈分析法,这种方法,德鲁克也是在自我管理上用了一辈子。

反馈分析法的核心操作内容如下:

l 每当要做一项重要且较难的工作时,最好这项工作需要耗费时间在9到12个月,在工作开始前预估自己能够达到的成果

l 做完后,对比实际成果和预估成果,如果实际总是超出预估成果很多,那说明在做这个事上是有很大潜质的

l 在过程中在分析具体是在什么地方做的好,有潜质才获得了这事上的关键成果。

如何应用反馈分析法举例:

例如有人策划一个大型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筹备到实施可能长达9个月,到最终执行后,这人获得领导的赞许和众多参与者的认可,很多人说他策划组织的活动,比以往其他人组织的都成功,那具体分析哪些点成功有可能是这个人逻辑思维严谨、细节把握、执行协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很强,晚会组织的井井有条、没有纰漏,在现场遇到突发状况,比如说嘉宾临时有事缺席的, 他也能快速应变,还事先准备了充足的备选方案,从而不影响活动。又可能他的擅长点不在思维缜密或统筹协调上,而在于创意十足,活动中穿插各种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又有趣、又有意义的小活动,让参与者回味无穷。

通过反馈分析法去认识自我,这个过程是要延续一生,德鲁克一生都在探索自我特质,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人之所以是个独特的个体,是因为人人特质不同,这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探索自我,到持续聚焦自我特质的过程。

所以谈到这里你会发现,在日常中没有关注探索自我的人,期望通过所谓神乎其神的测评工具来短期快速搞定,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3、有人说成功的关键是补足缺点?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国人从小的教育就是“谦虚”、对外人展现要收着。记得常看到有人夸一个小孩聪明,小孩父母总会说,哪里、哪里、没有、没有。从小到大,国人的经历,在上学时,老师教育要改正缺点,到职场里上司告诫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所以国人的大多数精力都耗费在不足缺点上。

但却很少关注发挥自我专长。殊不知人生成功的奥秘不在补缺,恰在扬长。深度的发掘自我潜质,并把其运用到极致——就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秘密。

如果这种所谓的弥补缺点是建立在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上尚有可原,但若要弥补的是特质上的缺陷,则是不明智的选择。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无数的心理学权威已经证明,特质是15岁以前形成的,后天成年以后,步入职场早已定型,很难改变。一个典型的理工男,研发技术人才,别人说智商不错,但为人处事太直,情商太低,这个要改啊。抱歉,殊不知这只是人家的特质,他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改变技术技能和知识储备,但难改特质,这是其一,其二是谁又能绝对的说其这种特质就是缺点呢?

可能通过极大的努力,能够勉强的弥补缺陷,但只能把事情从差做到一般,但若把自身潜质发挥到极致,却能把事情从一般做到卓越。

所以谨记——成功在发掘并把自身潜质运用到极致,不在弥补缺点。

4、那如何把自身特质优势发挥到极致呢?

选对事业很重要,你的特质擅长做什么事业?这里想提醒你注意的是:

事业和工作会和特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比如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工作。但其一一对应关系远没有你我想象的那样强。我们可能会认为我是这样性格、特质的人,所以我只能选XX职业,选错了潜质就发挥不出来,影响一生啊。而实质是,你我芸芸众生,在为大众准备的职场里做着大众的职业,职业与特质的对应关系有一定的冗余度。比如某些人交际、沟通以及换位思考、人际理解等过于低,可能更适合做专业技术或专家角色。如果有一个又直又倔的聪明理工男,你第一想到的是去做研发,如果他要做人力资源,你是不是觉得疯了?但实际人力资源这个职业发展到目前为止,分支实际很多,甚至很多规模性企业的会细分出很多专精专家型岗位,很多类似研发气质。比如任职资格管理岗、课程开发工程师,组织绩效岗、薪酬分析经理,也许你会认为这么个“情商低”的家伙做HR?很难想象。但我却发现做人力资源的太多人精,却少些真诚。我所认识的某些做HR的,反倒有理工男的气质,逻辑思维强、很严谨,分析洞察深,在做上面我所说的岗位上,这些都是需要思维能力的,他们通过自身的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也能形成个人的独特竞争优势,而后通过他们的逻辑分析来呈现结果的实操性,以数据说话,以理服人,在加上单纯的性格,有一说一,反而和那些所谓的人际型HR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能在企业中获得认可。

确实有些门槛特质,如果不具备很难胜任某岗位,比如做财务、法务、风控的,如果原则性、客观性不强,做上这种岗位就很容易出问题。

但大众岗位是给大众准备的,而大众岗位对人的特质要求相对来说是包容的,成功的秘密在于你不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得都好,只需要把你擅长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这是其一。而其二,每个人做同样的工作,但其获得成功的绝招未必一样。比如踢足球,贝克汉姆依靠优美的贝氏弧线,传球、任意球成为球星,这和很多球星的技能不一样,但不妨碍他在足球运动上的辉煌。

但是在某些极为特别的事业路线上,确实对特质、潜质要求会很苛刻,比如说画家、明星、演员、音乐家等都是对天赋要求很高的。但你我又有多少人去做这种事业呢?

所以谨记职业与特质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类职业对应一类特质,同时细心挖掘,你可能就会找到你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独特路径去构建你的核心能力,去把一个工作做到卓越。

在如何运用自我特质方面,我想与你分享的另一个关键建议是——通过针对性的补足某些知识和技能才能让自我特质发挥到极致。

虽然一个人长远的把一项事业做到卓越靠的是潜质、特质,但潜质就如同有待雕刻的璞玉,不雕刻永远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价值。例如一个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再有天赋的人,若不经过后天刻苦的锻炼,也难以成为画家。而知识与技能就是对潜质最好的武装。所以思考清楚为了更有效的发挥自身潜质应该针对性的补足什么技能和知识,是一个关键。

而另一个关键,我们说不要妄图弥补特质缺点,因为很难改变。但是却能通过知识和技能的锻炼,侧面的弥补缺陷。比如说有的人不擅长公众演讲,但是他从事的工作又有些场合需要做演讲,他可以学学金字塔原理、以及沟通逻辑等方面的技巧,也能辅助提升他的公众讲话能力,虽做不到卓越,但做到普通就好了。某些技能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如果欠缺到一定程度,已经是明显的短板了,那就会拖后腿,从而影响核心工作成果的实现。所以我们弥补的不该是特质缺陷,应该是技能短板,而弥补技能短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专长。

弥补不擅长之处的另一个技巧就是与他人协作形成互补。比如金庸的著作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黄蓉武功就有互补之效。郭靖练成了降龙十八掌,但毕竟年轻,功力火候不到,遇上裘千仞还是有些吃力。而黄蓉打狗棒法的轻灵精妙,与郭靖掌力的厚重刚猛,形成互补,立即压得裘千仞处于下风。

5、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做的不错,可还是找不到好工作?

因为当你正八经的思考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话题时,可能你是到了找工作、或者工作上面临不顺的困境中。

这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节点的生涯规划,它有一定作用,能让你痛定思痛,去思考规划人生下一步。但它代替不了全部。

你面试前的各种技巧准备,代替不了你的实操工作技能。

你为了找工作做的生涯规划,就算再完美,代替不了你想要什么技能,就马上有了什么技能,就能执行你的完美规划了,技能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的。

所以我常在思考什么才是生涯规划?

人生就是两件事,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执行,后者我们每天都在做,而前者我们只是偶尔做下或不做,所以很多人的人生才随波逐流。

成功不取决于勤奋,取决于方向X勤奋。别把勤奋当做不动脑的理由。

生涯规划就如同导航,你从A点到B点,开了导航之后,它是实时提醒你过程中在发生什么,哪里堵车,哪里要转弯等等。

所以我们谈及做生涯规划,就要如同导航一样,实时的思考,每天思考,实施、纠偏。

时间管理是生涯规划,工作计划是生涯规划,能力提升是生涯规划,实时、动态的把自己的人生进度和生涯规划比对,分析自己在哪了,是否要调整,而这种调整,比起在某些人生节点上大刀阔斧的颠覆,我们更需要的是每天在小事上的方向决策,时常于日常中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的进度于我的生涯规划有帮助吗?

我提供针对全部职场人士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针对HR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专业技能辅导,针对企业的管理咨询服务。我知乎个人签名可以找到我

关于我

编辑于 2020-09-15 14:28

职业规划的话题比较大,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规划的方案也不一样。你可以根据以下思考方式,来引导自己:

1、我的职业愿景是什么?我内心一直在追求的、不曾放弃的东西是什么?我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长期的人生目标或职业价值观是什么?我到底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正是这种不断思考的目标远景,才是驱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最原始动力。目标的丧失,导致追求的丧失;追求的丧失,又使得我们没有前进的动力;而成天徒步不前的生活,使得我们的心态逐渐失衡;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又会进一步导致我们的事业失败。同时,目标的丧失,也意味着你无法围绕一个核心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又是事业失败的开始。基于你内心的追求而建立起来的长远职业发展目标,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的话,可以推荐给你一篇文章:《

想象五年之后的你――令所有人反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

》。

2、你的兴趣在哪里?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喜欢与物打交道?喜欢抽象的分析,还是喜欢具象的操作?可以通过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最新完整版免费下载)

了解一下。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多数传统的生涯理论观点都认为兴趣是工作选择的第一标准。但实验和实践都证明,兴趣并不能作为标准,而更应该考虑你的成就动机(原文可参考《

职业规划:兴趣不是挡箭牌,关键是要找到你的成就动机

》)。如果你所干的事情是你喜欢的、但并不能够给你带来成就感,这份工作你依然无法坚持下去。因此,把注意力从兴趣转移到成就动机上来,对于成功的职业生涯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在兴趣与成就动机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才是最理想化的一种选择。否则,就是重点考虑成就动机,而不是兴趣。

3、你的性格是何种类型的?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研究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建议参考

DISC性格测试题(完整版免费下载)

4、从专业技能/工作技能上来说,你现在能够掌握的能力是什么?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组织培训能力?你的优势特长又在哪里?在这些能力之中,又有哪些是可迁移的能力,能够与你所期望得到的职位之间存在关联性?

5、将以上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或许你会有一个大致的答案了!如果依然没有结果,那就是因为你的阅历和经验太浅,无法对未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以致无法决策。此时可寻求专业职业规划机构的帮助,比如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通过与咨询师的一对一沟通,发现自己的优势,量身定制最适合自己的生涯解决方案。

发布于 2015-01-13 15:22

职业规划在网上一搜有无数的内容和方法,但都是一堆很有道理的废话;每个人的职业规划还要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包括你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面对的环境,之前的学习背景等。按理论上的做性格测试,发掘优势等统一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每个人的问题,因为即使很准确的找到了我们的优势,我们适合的职业,在实际操作上我们也不可能放下现在的一切去做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规划我们达到这个目标或方向的路径,这也是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事情,而不仅仅是通过一堆测评,分析找到我们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的制定达到这个目标的计划,让既可以达到目标,也可以降低风险。

发布于 2019-05-25 17:12

大一的时候我们或是自主规划职业,或是在导员的威逼利诱下展望未来,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职业规划呢?在谈怎样进行职业规划之前,我想先帮助大家弄明白两个问题:首先,职业规划是什么?其次,职业规划有什么作用?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


从其定义我们就能看出,职业规划在生活中主要充当指南针,明确人生方向。同时,我们还能看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我们需要考虑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两部分,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相应岗位。因此我们就需要做两部分的工作:自我评估和职位评估。

自我评估包括对自己的性格、特长、爱好、技能、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估。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分析自己的过去,不要理所当然认为自己什么样的。依据自我评估我们可以得出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自己喜欢的职业。

职位评估主要指你和自己目标职位之间的匹配度。通过自我评估我们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职业,但是,你和职位之间的匹配度到底如何呢?这就需要你调查研究该职位需求的人才品质。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长远的事情,注重的是每一阶段的反馈与调整。这世界没有亘古不变的环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同时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们需要在职业规划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求适应社会和自身的发展。


本文由智联校园 学生王燕 执笔

智联校园——最懂你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有才,有趣,有料。欢迎关注~

发布于 2018-06-15 20:46

百度下职业规划的方法,再找找知乎上的精华帖,总结下来其方法的本质不外乎:

1.对自我检测与认定。通过列出包括从兴趣爱好甚至到三观在内的自身情况,来分析个体本身对某一领域立足的可能性。

2.对职业掌握了解。对于未来感到迷茫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原因就是自己甚至对于某一行业不了解,仅凭父母朋友粗略描写,就给该职业填上了不客观的标签。

3.对环境背景分析。不同年纪的人、不同地方的人要考虑的因素当然各不相同。有些如产品经理的职位其实成熟也不过几年,职业发展趋势会影响个人未来发展。

首先,关于自我定位。百度到一个很好答案,假如自身能清楚回答下面五个问题,那么自己再去找找相关职业资料与情况,给自己定下几年计划:

1)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你是什么样的人?

包括: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身体状况、教育背景、思维能力、精神态度。

2)What can you do?你能做什么?

包括:专长技能、兼职培训、证书奖项、过往经历。

3)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

包括:收入、学习机会、空闲时间、名望、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特别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无论你是否有着足够野心想去超越自我,登上更高的职业高峰,在任何一行,不保持充电,都有被不断激烈的竞争淘汰的可能性。

4)What can support you?什么是你的职业支撑点?

各种资源和社会关系也是职业竞争能力的一部分,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将大大影响未来规划。比如在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等方面的决策上。

5)What fit you most?什么最适合你?

包括:工作环境、成就感、工作压力及劳累程度。从职业角度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比如销售要面对的应酬与导游面对的旅途奔波并非是每个人心理上能接受。

6)What can you choose in the end?最后你能够选择什么?

通过前面的过程,就能够做出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然并不是所有因素,自己都能清晰描述,比如实际派与浪漫派也许可以兼得,对于自身情况都不甚了解,也许应该借助点专业测试。当然仅供参考了解自己性格与适合职业,客观了解完所有你所希望选择的职业下结论。

发布于 2015-04-02 15:10

借助组织和护理管理部门的职业发展计划表,确定职业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

从知己的角度,我特别百度的“兴趣与职业规划”,发现兴趣对于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是在百度的“兴趣与职业”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兴趣与职业之间的差距被很多提及。

我非常同意:职业规划必须适合个人的个性,优势和兴趣。

  • 兴趣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兴趣可以使人们专注于获得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启发智慧并富有创造力。

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时,他可以充分发挥他整个身心的热情。他可以积极地感知和关注该专业的知识和动力,并且可以积极地进行大胆的思考和探索;他会情绪激动,富有想象力;增强记忆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愿。

  • 兴趣是保证职业稳定、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对某一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孵化器”。兴趣是工作动力的主要源泉之一。
发布于 2020-12-25 14:22

首先,你要足够的了解自己,但是光这一点普通孩子一般人很难做到,年轻的时候,都不是很了解自己,而且本身年轻人的可塑性就很好,还未定型,也不愿意去静心下来跟自己对话,总是想着要是别人能替自己做决定最好,迷茫着迷茫着,就错过了很多机会。其次,你要能理性分析自己的各项优缺点和资源,弥补不足。简单说就是,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能不能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看看自己有什么机会能转到什么行业,纯理性的自我刨析也是很难的。再次,制定目标,实行计划,行动起来,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的一般一年,长期的三年五年乃至十年,自己要是能再按照设定好的目标前行,每年都有成长变化,总归会达到终点,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制定PlanB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人的想法总会变,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也不同,所以如果可能,还是请职业规划师老帮你规划下,省时省力,少走弯路。

发布于 2019-07-05 19:20

1、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就如生病了,不懂就要找医生。如果你不懂,可以去找专业的职业规划师。

2、我本人专门研究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包括三大模块:对过去进行职业诊断;对现在进行职业定位;对未来进行职业定向。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还需要对外部的环境、资源进行适当了解。对于还没有工作过的朋友重点是进行职业定位和定向。为此,我总结了 3+3职业规划模型——运用这个模型,已经帮助来自全国400多人解决了职业难题。

编辑于 2013-06-04 20:09

大多数人自己的「职业规划」都是「贫穷规划」


因为一般情况是这样的:


你脑子里有ABCD四个选项,抓破脑袋想着到底要选哪个好,


但实际上,没人告诉你的是,这ABCD四个选项全是错的。


因为你一直局限在自己现有的认知下,当然无法做出优质的决策,



你问问父母和身边人吧,告诉你好好努力就有前途,年轻的时候就该吃苦,


只要拼命干,就能从厕所洗马桶的清洁员干成公司的董事长,


很多父母就真敢这么说,自己没有见识,还要贻误下一代,比如,上面那句话,就是我读书那会儿我妈告诉我的,当时我爸在开车,我妈坐在副驾,我坐在后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当时场景的记忆还无比清晰,因为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以后要靠自己了。


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但凡事都要客观看待。



你问问身边人吧,给你的回答也基本大差不差,因为如果他们能给你高质量的建议,早已不再是身边人,至少有一个名号。


困在自己的认知茧房里,再怎么想都是没用的。


就说说「职场晋升」这件事情吧


是不是说我拼命干,努力卷,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能晋升呢?


信这一套的人要么是电视剧看多了,要么就是领导的饼吃多了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每天到公司最早,下班也是最后那一拨走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按时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事无巨细地执行,


结果,后来公司第一批撤人名单里就有他。


按理说,他没有功劳,应该也有苦劳吧?


错了,你要记住的第1点就是:


职场是不认苦劳的


看到这里,你好像明白了,哦,原来我要升职加薪必须要有功劳,要有业绩,否则再辛苦也没有用!



确实,很多职场导师都会这样给你讲,但你要这么理解,说明你还是没理解晋升的本质。



我们先来假设1种场景:


你看到了招聘网站上有1家公司看着不错,写得是年轻有活力,扁平化管理,


但入职以后,发现加上老板和自己,总共也就4个人,


确实是扁平化管理,因为没办法管理嘛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你去了这种公司,有晋升的可能性吗?


A、当然有了


B、肯定没有



直接给答案:


尽管你可能会负责很多事情,但完全没有晋升的可能性,因为晋升的天花板太低了。



这里我给晋升下一个定义,


记好了,


职场晋升的本质是——管人。



如果在上述的场景中,哪怕你一个人负责了所有的业务环节,也不能称之为管理层,本质还是做事的执行层。​

如果你作为管理层,没有下属可管,或者有下属但实际被架空了,会有个专有名词,叫“光杆司令”​。



现实中有些打工仔,脑袋上挂一个总监的头衔,底下就一两个人,其中还有实习生,天天还自视良好,得了吧,醒醒好了




现在,既然我们搞清楚了晋升的本质,


那我就告诉你,真正的晋升路径有哪些,我总结下来,有这3条:


1、公司高速发展,大量招聘​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出现管理岗的形式,


公司高速发展→导致→大量客户增加,


增加的客户→导致→更多营销员工来维护+更多产研员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大量的招聘,HR、财务、法务等岗位的增加。​

内部人数的增加→导致→内部晋升,或者外部空降领导层大量发生。


2、公司成立新部门,需要管理


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营销或者产研发生了改变,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来负责新的渠道销售或者产品生产。


比如这些年直播带货很火,就连我楼下的卖菜大妈都想做主播,很多公司呢也会成立一个新的直播部门,来负责这一档子事情,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招聘一个全权负责的总监了。


第二种情况是公司发现了一个新的商业机会,直接成立一个新的事业部或者子公司来做。


像我之前在某软件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呆过,现在那家公司在四川某地级市成立了新的事业部,我之前的领导,现在就直接调过去当一把手了。


3、原来的管理离职了,需要补充​


这其实是最难的一种,因为选择权不在你身上,而在于你上面那个人什么时候离职;


而你上面那个人离职的原因,也主要是以下4种:


1.领导层主动辞职或调往其他部门​


2.被更高层领导开除​


3.退休​


4.意外事故导致无法继续任职​


前两种在一些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公司出现的概率高些,


而后两者则是在稳定的行业和公司出现较多。


比如可口可乐这家公司有个段子:


在可口可乐如果你想升职,除非你上面那个人退休或者出车祸,否则就只能一辈子做基层。




好了,不知道你发现区别没有:


80%的职场人,以为的升职加薪,都是因为自己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稍微好一些,认为还是要拿到好的业绩。


这群人永远是从自我出发,完全不考虑外部环境,


现在,你就知道了,


升职加薪这件事情,和你原来想的,不太一样,


你不在对的平台,就基本没有晋升的机会,同时,就算升职了也可能是给你套个空壳,没有实际作用。



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的职业规划=贫穷规划?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脑子里的有限的选择都是错的,怎么选都不靠谱,事情的本质没有抓住,努力再多也是自我感动。



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认为职业规划=职场规划。


就拿上文列举的「职场晋升」这件事情来说吧,很多人对职业规划的理解就是升职加薪,然后他的规划就是把自己变成一颗螺丝钉。


实际上吧,就拿我来举例,虽然我早就明白了职场晋升的基本逻辑,但是由于自己对一些职场政治的事情不太感冒,也没有选择走这一条路。


人是不同的,有些来找我咨询的同学,仅仅是希望有个稳定的工作,那当个螺丝钉也挺好,知足。


但对于「有想法」的人来说,打工,对于这群人,只是为了借平台而已。


平台的重要性,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谈过了。


而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却把职业规划局限于职场的规划,那自己的路无疑会越走越窄。



职业规划是什么呢?


其实,你去百度一下职业规划,会发现它的定义是: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


太书面了,


简单一点,职业规划的本质,是「定位」


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这使得很多人都在做加法


比如:

今天这节课听一下,

明天那本书看一下,

别人说某个项目赚钱马上头脑一热想去试试,

网上有个测评,测了无数次,想找到自己的天赋

频繁跳槽,碰运气,希望找到适合的工作

......


但实际上,


狂学习的:坚持难,但改变少;

做测评的:很像我,但没帮助;

换工作的:碰运气,但多踩坑;

搞项目的:搏一搏,但镰刀多;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而定位的作用,就是做减法,聚焦那些更少但更好的事情。


没有定位的人,犹如水中浮萍,没有根基,随波逐流,今天这打一杆,明天那打一棒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人甚至不如井底的青蛙,


井底之蛙真是贬义词吗,不尽然


它的定位就是坐井观天,它的「事情」就是守住自己的方寸之地,


大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局限的人往往更幸福”


若要论幸福指数,井底之蛙反而才是最高的,


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什么总是迷茫和焦虑?


就是因为井口被互联网打开了,见的好东西多了,但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支配自己的野心。


越是这样的状态,越是要清晰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并有可落地的执行方法


学会做减法,少即是多,浮躁,需要慢慢戒掉




人不对,事就不对


人变得踏实了,未来的方向,就会逐渐明确。




全文完

如果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

感谢你花1秒钟点个赞,这是对我继续分享干货最大的鼓励。

——————

关于我


@晨风学长职业规划:国家高级生涯规划师,一位帮你解决实际发展问题的朋友。

想看更多文章,或者想找我提问或学习,欢迎关注公号【晨风学长说】,

顺便免费分享给你一些干货资料。


以上, 祝你顺利。

发布于 2023-08-09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