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文化标识
    烟大文创
  • 机构设置 +
    学院设置
    组织机构
  • 师资力量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继续教育
    学工在线
    烟大青年
  • 科学研究 +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学术期刊
  • 合作交流 +
    服务地方
    国际交流
  • 人才招聘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信息网
    出国留学
在校生 教职工 访客 RSS
在校生 | 教职工 | 访客 | RSS |

烟大印记 首页  >  烟大文化  >  烟大印记  >  正文

烟大记忆 | 烟台大学是怎样兴建起来的?
作者:党委宣传部     日期:2020-09-28     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

编者按

一段往事就是一段记忆,一张老照片就是一个故事。时光荏苒,烟台大学历经几代烟大人的奋斗,留下不同的历史足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春秋轮回,风雨剥夺了烟园建筑光鲜亮丽的衣裳,换之以时光古旧的烙痕,钟楼塔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伫立中见证着学校发展的岁月变迁。

我们重温记忆,是为了凝聚前行的力量。为了搜寻往昔岁月沉淀后的美好,记录下时光流逝后有关母校、有关师生、有关校园的往事,烟台大学微信推出“烟大 · 记忆”专栏,并面向全校师生、广大校友、曾在烟大工作过的老师以及与烟大有缘的社会各界人士征稿。

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时光静好,不妨呷一口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埃,回往烟大旧事,聆听烟大足音。

我们本期为您推送的是烟台大学原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德华老师撰写的《烟台大学是怎样兴建起来的?》。让我们的思绪随王老师的记忆一起回到34年前,去重温那段烟大人开始出发的光辉岁月吧!

当你从市区乘车东行到清泉寨时,向东南方向望去,就会看见一座雄伟美丽的大学城。绿树红顶互相掩映,大钟楼这座标志性建筑耸立在校园中心,再向东延伸的是蓝顶教学楼群,与大海辉映,更显清新夺目。这就是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是怎样兴建起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出现改革开放新局面。烟台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中小学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薄弱,全区十五个县市区800多万人口,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人才匮乏和来源滞后,已经严重阻碍着烟台市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84年5月烟台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对外开放城市,对在烟台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的需要更为迫切。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这就为烟台大学的诞生带来了机遇。具有远见卓识的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不失时机地积极倡导:“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办一所综合大学。”

1984年2月初,适逢管农业和教育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到烟台视察,王济夫在汇报烟台市工作时,抓住时机讲了建立综合性大学的构想。万里同志当即说:“可以搞一个不要‘铁饭碗’的大学,就叫烟台大学。你们试验一下,开创一个新局面,创出一个新模式。”从此创立烟台大学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1984年2月19日,烟台市委、市政府向省政府写出报告。3月24日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发出《关于建设烟台大学的请示报告》,5月5日教育部批准筹建。5月24日万里同志召集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山东省梁步庭省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张承先副主任委员(原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烟台市委王济夫书记等同志开会,讨论研究建立烟台教育改革实验区及建立烟台大学问题。会议认为高水平的烟台大学的建立是烟台地区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会上决定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的建设,请张承先同志任烟台大学的名誉校长,同时委任张承先同志为烟台教改实验区顾问。从此,张承先同志在烟台大学建设过程中和推动烟台教改实验区的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烟台大学规划的总面积为1500亩,一期征地900亩,在其南面预留600亩,根据需要征用;3-5年内建成校舍15万平方米,约需8100万元,由烟台市集资解决。4月9日市委确定成立以王济夫为组长的烟台大学筹建领导小组,以李殿魁(市委副书记)为指挥的烟台大学建设工程指挥部,并确定烟台大学筹建工作由李殿魁、李皆荣(副市长)、宋有亮(政府顾问)分管。1987年威海独立成地改市后,烟台的集资也遇到困难。1987年8月梁步庭省长在威海召开烟台大学建设工作会议就此事进行协调。会议决定,由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到1990年底,校舍竣工面积达13.2万多平方米,基本上完成了原定任务,省、市领导和烟威人民为此做出巨大的贡献。有了巨额的资金支持才会有质量高、工期短的高速度的建筑群,这在国内外高校建设中是非常罕见的,无怪乎许多参观者莫不称道“烟大速度”。

1984年6月27日,梁步庭、张承先两位同志主持的烟台大学筹建工作会议在烟台东山宾馆召开,参加者有省委陆懋曾副书记、省教育厅高维真厅长和李祖衡副厅长、烟台市委王济夫书记和李殿魁副书记、烟台市董传周市长,以及省、市有关部门一些负责同志。已确定担任烟台大学校领导的沈克琦、杜建寰、王义端、邱殿辅等同志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筹建工作会议上对烟台大学的性质和任务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会议提出:“烟台大学应该办成一所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创新精神、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学。它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它应当首先适应烟台市建设两个高度文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为烟台的经济技术开发、社会发展和烟台教育区的改革、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要面向全省、面向全国并对海外华侨子弟开放”“办学层次是本科与专科相结合。以本科为主,并创造条件尽早招收研究生。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学校规模1990年达到在校生3000人,2000年达到8000-10000人”“专业设置应该文、理、工结合,采取综合发展的方针”。“初步拟设立机械工程、电子学与信息科学、土木建筑、化学与化工、生物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中文、物理、经济管理、法律等系”。“会议请教育部在组织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支援、配备烟台大学骨干教师、培训烟台大学师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这所学校的建设,并把这所大学当作教育部抓改革的试点学校,建议山东省将这所学校定为全省的重点大学之一”。关于经费,按原计划土建由烟台市承担,经常性教育事业费由省解决,同时,“建议国家计委、教育部拨给补助性专款,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后来中央拨付的2000万元专款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支持。通过两校订购仪器时,两校还拨出部分外汇额度,支持实验室建设。烟台市政府派出以人事局副局长孙永成带队的招聘班子长期坐阵北京,面向全国为烟台大学招聘人才。

筹建工作会议于1984年6月30日结束,7月1日与会人员参加了烟台大学奠基仪式,我作为烟台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参与了奠基石的设计工作。奠基石采用卧碑式,正面镌刻着王济夫书记题写的“奠基石”三个金字。

经过一年的建设和运作,烟台大学已初具招生条件。1985年秋学校设置了11个系14个专业,共招收本、专新生600多人,10月20日在烟台市府礼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为筹备开学典礼,我参与了有关领导讲话和文件的起草工作。在开学典礼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发来的贺信,贺信说,“我衷心希望,烟台大学的同志们能够紧密结合烟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建设人才,以改革精神博采众长,把烟台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名誉校长张承先在会上作了题为《创业维艰 前景光明》的讲话。他说,“创办一所新型大学是有困难的,我们坚信,有中央、省、市领导的关怀,有烟台地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有海外华侨的热情资助,再加上全校同志们的齐心协力,艰苦创业,我认为烟台大学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起来。”

烟台大学成立初期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方面关怀。1985年10月30日万里同志从宁波专程到烟台视察,同全校师生见面,受到热烈欢迎。他说:“烟台按照改革精神办一所新型大学,很短时间就实现了,这是个很大的胜利,所以我特意来看看你们。”“现在这个大学正在创业阶段,创业都要艰苦,没有舒舒服服创业的,舒舒服服不能创业。我们整个国家都要形成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还要团结一致。只有这样,烟台大学才能逐步建成一个全国带头改革的好大学。”

1986年12月6日上午,李鹏同志视察烟台大学。李鹏同志在听取学生勤工俭学活动汇报时说:“学生勤工助学,观念得改变,扫起马路来要扬眉吐气,勤工俭学要视为光荣。”“我们的学生还有一个劳动观念问题要解决。轻视劳动人民不行,我国人口大多数还是工人农民。大学生要真正有所作为,不管干什么,搞政治也好,搞经济也好,搞文化也好,在各个领域,一个不要脱离实际,一个不要脱离人民。只有不脱离实际,不脱离人民,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捷径是没有的。你从政我们欢迎,从政应该从一个村、一个乡干起,城市里从街道干起,这样才能真正锻炼成栋梁之才。”

烟台大学第一任校长沈克琦在回顾建校过程时说:“烟台大学建设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力量通力合作的结果。烟台大学的建设具有下列条件:地方政府提供巨大的建设资金和全力以赴的后勤支援,中央的关怀和特批的专款以及研究生招收计划,山东省各部门的领导和特殊关怀,两校破格的全力支援,都是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能与拨乱反正后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

抚今追昔,忘不了烟台大学建校初期的那些事,忘不了那些从事艰苦卓绝工作的同志们。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确实为今天的烟台大学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实实在在的基础。作为烟台人和烟大人,会永远记住他们的。

上一条: 烟大风物 | 烟大东门的前世今生
下一条: 烟大记忆 | 你也许不了解的北大清华早期“援建者”的故事